新聞事件省思~關於(鏡週刊)新聞報導:「198系所招嘸學生 這間學校註冊率不到3成」
新聞事件省思~招不到生?還是因為沒有「總量管制」,讓學校與科系過量設立,最後供過於求,導致招不到生?
如果教育是商品,那麼學校就是商店,學生就是買家。
如果學校不能創造優質的商品,何來吸引買家購買?
如果店家一直在設立,卻不顧有限的需求買家,那麼這跟「蛋塔效應」、遊覽車過量、飯店與商旅過量、計程車過量有何不同?
總量管制,是由高層統計,然後得知整體需求,再制定規範管理供給,這是顯而易見的常識。
然而,世界各地,卻似乎缺乏這樣的機制與常識,標榜「自由經濟」,實際上卻忽略了低劣品質與不成熟的經濟體,不斷在這樣的體制與環境中增長,導致劣幣逐良幣,連好的都被排擠掉~
而即使這樣,卻仍不見察覺與改革,使得不當政策與口號,繼續蒙蔽缺乏認知的人民,然後繼續惡性循環下去~
改革,應從根本做起、從整體做起、從有效的組織與分工作起….
根本,就是由政府體制改革小組,先匯集「商業智庫」,將各領據具備實務經驗與熱忱的人,分別提升,並成為政府、團體的「企業醫生」,使其更有能力並且更有效去輔導改善「生病的企業環境」~
然後逐步將企業從不成熟與缺失,透過有效的方法,進行診斷與改善,讓企業環境優質化,才能確保環境中的公平性與良好的競爭~
而過去自由發展的企業,其品項大多只顧「賺錢或不完善的認知」,因此發展出來的體質自然不盡健全,因此先從整體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體質與品項,確保這些需求是健康有益的,然後協助大部分企業轉型(對大眾有益的產業應當協助與獎勵,對環境與心靈有害的產業應當逐漸汰除獲轉型)
當商業環境與其中的企業優質化,那麼所造成的社會問題與衝突自然大大降低,而政府與社會資源就不會浪費在這些問題上,同時就把這些資源轉移到正面發展上。
社會不缺資源,而是缺乏有效的整合與運用,因此做決策的高層,不能僅僅只為少數人或部分團體做考量,而應以整體或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作為考量,這樣的考量,才是「最佳解決方案」,也才能期待我們的未來~
文/陳站長 2018/01/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