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民國教育部發佈日期:2012年10月18日 Subscribe Subscribed Unsubscribe臺東縣立寶桑國中楊惠如老師分享活化教學理念…..
不論教育、社會、工商….都應先建立健全架構(成功模式/典範)
然後讓其他單位或個人可以藉此學習發展~
一旦缺乏整體架構的基礎,就去鼓勵其自由發展,恐怕會造成亂象、失控、失衡等諸多問題,最後不但難以規範、無法管理,而變成一天到晚都在處理問題,而且還處理不完,最後變成惡性循環~
「人」跟各種生命一樣,會有許多特質與本能,其中一種本能就是「模仿」,也就是「什麼樣的環境,會造就什麼樣的人」,因此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,就能自然讓人學習與導正。
由此看來,許多複雜的政策與觀點,其改善問題的成效其實是有限的,反而是去提供願景、設置典範與良好的環境,藉此讓大家看到,如何去生活、言行、工作….然後朝向健全的發展~
因此,「學校教育」是可以先建立這樣的概念,進而推展到「社會教育、全民教育」,讓許多社會問題,不再靠新聞媒體、不再靠處罰或爭論的方式去發展,而是藉由「完善的教育」來提升與改善~
研究出各科更好的「教育模式」,能夠大大提升教學效益,避免只憑老師個人薄弱的經驗與認知,做單向教育,其成效有極大的差異。
因此,教育改革,重點不該放在爭議的項目,而是放在「如何有效提升教育方法」,同時再針對各科別內容的選材上,加以評選….
總之,科技的竟不,教育經驗與效益,不該停滯或牛步化,更不能因為爭論而導致退步或不當刪除必要的學習科目(例如:道德品格、溝通課程、健康生活基本能力等),一旦刪除這些重要的課程,對於未來的影響極大,也就是將來出了社會,恐怕連基本的溝通能力都沒有,會導致無法與他人溝通,或因不良溝通而導致衝突或糾紛,不但影響個人未來發展,更可以因此導致團體或他人受到傷害~
另外,除了學校教育以外,更應推廣「社會教育」(全民教育),以全面提升,讓人民都能夠「重新學習與汰除錯誤認知」,才能避免因過去沒有良好環境或教育的人,犯錯或錯誤認知,衍生的違規與違法行為,這些不能等著錯誤發生,然後再花更多社會資源去處理,而且等發生後再處理,已經為時已晚、還有處理不完的問題,因為根本不改善,就會惡性循環下去。